您在这里:

我国智慧环保现状与发展趋势

1从信息技术走向管理  环保大数据要从采集着手

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都是在“十二五”期间崭露头角,并不断发展壮大,主要呈现3个特征:第一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重构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沟通方式。第二是网络、计算、存储等IT技术的突破。第三是大数据的提出。

“十三五”规划建议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形成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健全环境信息公布制度。

2充分发挥公众作用  打造政民互动新平台

建立环境信息公布制度的提出,意味着环保部门未来将充分发挥公众服务的功能。

未来,环保政府网站、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可以打造成为与公众互动的平台,发挥采集社会数据的功能。比如公众可以通过政府网站、微信、微博将身边的环保问题上传到环保部门,平台也可以将信息反馈和共享给公众,尤其要发挥政府网站的作用,着力改善政府网站的功能和形象。

未来要统一权威发布环境数据等各种信息,提升自身的公众服务功能,真正成为与公众的接口,打造成为与公众互动、共治的平台。

3建设全国环境保护监测体系  环保大数据蓝图初显

今后两年,环境保护部将着力解决环境信息化建设中各自为战的局面,加强基础设施集中统一建设和统一运行维护,开展对已有的信息系统、数据资源的梳理和整合,建成环境保护部、省两级部署的“一朵云”。

全国环境保护监测信息将在专网基础上,进一步延伸到企业端,对每一个环境管理行为进行监控,对企业生产和排污的全生命周期进行监控,形成环境管理的闭环,并为监察监测和执法提供依据。

未来,全国环境保护监测体系可以囊括环保的业务大数据,正在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信息化工程打通了各部委信息交换的通道,网站、微博、微信可以实现与公众信息的对接。

4数据共享解决跨区域环境问题  应用还需顶层设计统筹

环境信息化建设部门需要通过引进专业人才、建设多社会层面的“智库”、组成相应的研究机构等方式,专门开展相关工作,主动提供研究分析成果;社会层面需要各大专院校、研究院所、专业公司等机构有更加主动的创新精神,自主关联网络上的各类数据信息,积极寻找切入点进行分析研究,其成果供政府购买使用。                          (节选)

 

慧聪水工业网 2015.11.11

回复
 

你的邮箱地址不会公开。必填字段已标注 (*)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