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这里:

以产业互联网开启新工业革命

“中国制造+互联网”改变未来工业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总工程师、国家制造强国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杨海成

互联网时代的工业变革

工业互联网正在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所产生的庞大的科技动力和新的能量促进工业朝互联网化方面发展,也创造了为未来的工业描述出了一个非常灿烂的前景。德国“工业4.0”是一个基于工业发展的一个坚实的这样一个强国基础,能够把工业的变革和时代的信息技术发展密切的同步。版本的概念更能体现出现代工业的特征,也能体现出信息技术对工业发生的深刻变革,特别是把虚拟世界和物理世界紧密的融合在一起。

中国也走到了世界发展高技术前沿的十字路口,适时提出“中国制造2025”,这样一场巨大的变革,说明中国已经走上了一个互联网时代的工业发展之路,而且是一场工业变革之路。这场工业变革将会对中国工业当前面临的诸多难点,提出一个全新的发展方向和解决之道。

互联网和工业的深度融合

新一代信息技术开辟了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一个新时代,就信息技术而言,它的发展从诞生起就已经对整个工业产生了长期而深远的影响。信息技术使得人类在处理信息,在积累知识,在产生智慧方面开始用一个庞大的互联网的机器和大脑来代替人的、自然的大脑。

也正是这样新一代信息技术,互联网带给我们庞大的智力计算资源,智力的机器,构建起大的互联网空间,正在和人类曾经创造的工业空间、厂房设备、企业、整个工业体系,进入到一个交汇和相融的时机。所以,当互联网已经对各行各业带来巨大的推动和变化的时候,它一定会对工业产生巨大的影响和变革。

智慧工业的新时代

这次由新一代信息技术构建的这样一个知识的空间、智力的空间,一个庞大的智力的机器和互联网将会对工业带来一场全新的革命。而且这种革命推动着整个工业朝着全方位的智能化方向发展。

从这个角度来讲,这次互联网和工业高度的融合代表着人类走向一个新时代的标志。所以工业一定会走到一个新的发展时代,智业发展的时代。全新的信息、物理融合的概念,能够代表着当今互联网和工业高度融合的发展方向。所以,互联网和工业的高度融合带给我们是一个智慧工业的新时代。由互联网所催生的智能技术对工业进行全方位的改造、提升和变革,一系列工业生产的新模式、新业态和新的价值链体系正在全方位形成。

新的制造业业态正在形成

互联网对制造业的变革从最初的辅助到现在的集成走向未来的融合,一方面是把产业互联网、消费互联网和产业互联网的发展模式高度的融合为一体。同时,融合正在全方位的朝工业领域的方方面面展开,包括消费环节相融合以及和工业产品的运营服务,工业服务相融合。融合使得工业的生态环境、业态环境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现在工业界和互联网双向融合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互联网企业正在大举进军工业领域,工业企业、制造企业正在拥抱互联网,现在应该新的制造业的业态正在全方位的出现。

从“工业+互联网”创业工业转型新模式的几个方面来看,一方面互联网时代的的确确新一代智能产品正在不断涌现,几乎所有高端装备都在朝智能化方向发展,朝网络化、数字化。另一方面,产品制造过程正在朝智能工厂方向发展。那么,转型的第三个方面是制造开始走向服务化。传统工业比较关注的就是产品的生产和产品的销售,那么现在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互联网的支持下,制造企业也开始朝着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的运营和服务方向发展,不光生产产品,也要做产品的运营和服务,更要对产品的全生命周期提出运营和维护上的保障。

中国制造业未来发展的方向

工业发展的一个新模式,就是工业开始越来越走向个性化定制的一个新时代,传统工业下做不到个性定制,因为成本高,那么在互联网的支持下,在智能化的支持下,现在可以非常方便的获取到用户的需求和订单,通过网络的智能计算来进行产业的协同分工,使得过去变化多样的产品的零部件的形态可以进行网络化的协同生产。

所以,互联网和工业的比较使得人们梦寐以求的这样一个个性定制、规模生产,成本还可以保持不增或者降低成为可能。而且通过个性定制,应该讲去掉了中间化,而且也真正实现了以顾客为中心,以用户为中心的未来制造的先进理念。只有在工业和互联网密切的结合融合下,这样的先进的生产模式才得以实现。

中国企业智造的未来入口在哪里?

原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中美战略中心主任、众创共享商业生态圈模式创建者吴霁虹:

Arduino系统芯片是一个开源的硬件及微处理器的系统。它的作用能够接收各种各样的信号,这个信号源包括全球定位系统,谁都可以去参与、开发和改进。

这个事例在今天的成功说明,如果仅仅是一个先进的制造设备,或者一个先进的制造设备的模块是不够的,今天这个世界需要一种全新的模式,不是单打独斗的模式,是一种众创共赢的模式,在这个模式上获得大众的创意,然后同时也把大众的需求凝在一起。

它的路径最后能够完全打造出一个全新的、跨界的、智能制造的商业生态,而这个智能制造的商业生态通过网络链接各个智能硬件成为他们的母体,就是从本质上来讲,能够成为他们的母体。

我们可以看到这些网络链接,包括了机器人的售货、空间摄像、安全系统、3D打印、空气环保、污染等。可以说在生活中无所不有。“中国制造2025”好像很遥远,其实不遥远,很多东西已经发生在今天的这个社会。那么,它的这个模式特点就是通过了众创O2O的一个创新工场,把C2B、C2C、B2B、C2M等完全整合在一个平台上,而且人人可以参与。

在众创时代,如果能够通过把很复杂的、技术的、制造的,以及服务的很多的这些新技术能够通过一个全新的商业模式使技术能够产业化,能够改造现有工厂传统的这种模式。那么,这就是C2C商业生态圈的模式,也是当今转型升级的企业必须得从顶层设计入手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切入点。

在智能制造的未来里面其实就有一个分工原则,这个分工运用就是让机器要干流程和运算的事,让人干情感和创造性的事。

产业互联网的下一个风口及未来

全球智能制造产业联盟(硅谷)秘书长、德国工业4.0研究院常务理事夏妍娜:

当前,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导致了新一轮的产业革命,各国都在争相挑战,中国也在迎头赶上。2012年美国GE提出工业互联网,美国提出先进制造业的国家战略,2013年法国提出新工业法国,德国提出“工业4.0”,包括英国提出未来的制造业的预测,2015年我国提出“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日本提出日本机器人2050的新战略。所以,整个全球主流国家提出的都是跟科技、工业、产业相关的国家战略。

美国的工业互联网和德国的“工业4.0”,他们的目标一致,但是逻辑相反。美国是从软件到硬件,德国是从硬件到软件。但无论是美国的工业互联网还是德国的“工业4.0”,还是“中国制造2025”它们的核心都是智能制造。

“工业4.0”作为一个革命性的概念,它本身拥抱的就是全价值链。现在随着技术的发展,已经模糊了虚拟和现实的边界,也模糊了制造和服务和产品的边界。“工业4.0”要实现的是整个价值网络、组织和生态系统的自动化。

“工业4.0”是一个全新的时代和开始,预计需要30年到50年的演进和推进的时间,因为工业1.0历时86年,工业2.0历时99年,工业3.0历时44年,德国认为他们从3.0到4.0至少需要10年到20年的时间。那么,中国没有经过完整的工业化的进程。所以,我们至少吸收30年到50年的时间推进的进程。

实现智能制造需要跨越五个阶段,从信息孤岛阶段到产供销阶段,到制造业全价值链阶段,到物联网阶段,最后进阶到“工业4.0”的阶段。这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艰巨的、复杂的一个过程,它需要整体规划,然后分步推进和实施。

中国过去30年是要素驱动,未来30年将是创新驱动,中国过去30年我们是碎片市场、原始市场,是机会市场,现在中国进入到系统市场和成熟市场,中国过去是高速增长,现在进入到中速增长,未来可能不增长,所以所有的经济发展一定会符合生物的进化论。

现在新一论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处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交汇期,席卷全球的产业互联网呼啸而来,新工业革命给我们开启了一个数十万亿的新市场,也给制造业转型升级奏响新的进行曲,产业互联网的风口已经来临。                                     (节选)

 

中自网  2016.4.25

回复
 

你的邮箱地址不会公开。必填字段已标注 (*)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