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将缩短能源磨合期
近期发布的《关于推进“互联网+”智慧能源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能源供给侧和需求侧均提出了基于互联网模式的智慧发展策略,强调传统能源生产、传输、存储、消费以及能源市场应与互联网深度融合,逐步形成能源产业发展的新形态、居民生活的新气象。
虽然互联网早已融入传统能源行业,但如何将互联网的优势更好地发挥出来,赋予能源新的数字化属性和互联网思维,达到提高效率、节能减排、能源生产和消费智能化等目标,一直没有明确的指导思想。
“互联网+”智慧能源将互联网思维渗透到传统能源行业,能实现能源消费者、能源管理者、能源供应者、能源服务企业之间的互联互通,与能源有关的商业模式、研发模式、运营模式、服务模式等都将面临重构甚至颠覆。同时,综合能源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也将得以加快进行。这个过程不仅仅是在现有电网架构上通过信息化和智能化的手段解决安全、效率、新能源接入等常规问题,更是采用互联网理念、方法和技术实现能源优化布局的重大变革。
我国推进能源互联网建设势在必行,但同时挑战与机遇并存。首先,发展“互联网+”智慧能源的基础性技术不足。能量的储存、高效运输技术,远未达到普及能源互联网所需的程度。面对“互联网+”时代高速、海量、交错的信息流和能量流,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多数还在成长中。其次,能源互联网建设成本高、周期长且洗牌效应明显,涉及企业和居民的能源采集、传输、沟通、处理、监控等过程,是一个庞大的复杂系统,需要大量的资金、技术、设备保障。此外,当前处于支配地位的市场巨头可能因利益受损而阻碍能源互联网的发展,或凭借其既有资源体量优势迅速取得游戏规则的制定权进而操控全局。
在能源互联网标准体系建设方面,发达国家起步较早,我国才刚刚开始,而只有形成具有主导作用的标准体系,才能在未来的国际能源合作与竞争中争取主动权。在用户行为方面,《意见》提出加快推进能源消费智能化,培育用户侧智慧用能新模式。然而,不同于工业和服务业部门,用户用能行为的差异性较大,难以通过政策规章对所有人进行管控或调节。因此,培育用户智慧用能新模式可能呈现出“S”型曲线,即前期等待时间较长,须让用户充分了解智慧用能模式的便利性、经济性、可靠性和前瞻性,降低用户对新生事物的怀疑。此外,随着新能源发展新阶段的到来,原有能源结构将受到冲击,但由于可再生能源存在自身局限,最终我国能源结构将达到一个传统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平衡状态。同时,我国地域辽阔,空间、气候和资源差异显著,“互联网+”能源的推进将进一步扩大能源结构的空间差异性。 (节选)
中国科学报 2016.4.12
回复
你的邮箱地址不会公开。必填字段已标注 (*)
您必须登陆后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