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民惠民是智慧城市的人文刻度
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部际协调工作组首次开展评价工作。在拟定的评价标准中,惠民服务(包括政务、交通、社保、医疗、教育、就业、城市、帮扶、电商等)占37%,市民满意度调查占20%,智能设施占7%,信息资源占7%,精准治理占9%,生态宜居占8%,网络安全占8%,改革创新占4%。
此次新型智慧城市评选工作组首次拟定的评价标准,从根本上明确了智慧城市建设的理念,将建设立足点放在应用效果和民众感受上。这为今后新型智慧城市的建设指明了方向——以人为本,便民惠民。这也是智慧城市的人文刻度。
以人为本,这其实也正是回到了城市建设和治理的原点。如何来建设智慧城市也成了对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和城市治理能力的巨大考验。
技术当然是第一步,这也是不少地方智慧城市建设正在做的,通过云计算、智能交通、智慧教育、智慧医疗等信息化工程,我们的生活越来越便捷。
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城市发展理念与管理方式的转型并不容易。建设新型智慧城市,需要抓住难点与痛点。首先,要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公共数据的共享与开放。当然,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在数据共享时如何保障信息安全,不让便民变扰民。这是智慧城市建设中需要重点考量的。
其次,要认识到新型智慧城市的建设不只是政府的事儿,需要社会的广泛参与。政府搭建一个信息共享和公共服务的平台,并保证这条信息高速公路的畅通,让各种市场主体都能够在上面奔跑,进行各种直指普惠民生的创新,这样的智慧城市建设也才是有温度和可感知的。
转自广州日报
回复
你的邮箱地址不会公开。必填字段已标注 (*)
您必须登陆后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