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这里:

智慧园区:产业与人和谐发展

从最初作为产业集聚推进两化融合的载体,到成为上海智慧城市新三年行动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智慧园区一直是上海推进两化深度融合方面的重要抓手,信息化应用也有力地推动了园区的建设和管理水平。如今,在建设用地总规模接近规划“天花板”,新增用地空间非常有限的情况下,建设集中度更高、服务化水平更高的智慧园区已成为上海产业园区转型升级、集约发展的重要路径。

 

从“传统”向“智慧”转变

 

从传统园区到智慧园区,一是从资源招商型向品牌经营型转变,二是从企业集中型向产业集聚型转变。

 

2011年9月,上海智慧城市建设第一轮三年行动计划发布,智慧园区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重点区域,建立“高端化、智慧化、低碳化”新型园区运营发展模式,成为传统产业园区转型升级为智慧园区的重点发展方向。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信息化推进处副处长石伯明告诉《中国电子报》记者,从传统园区到智慧园区经历了两方面的转变。一是从资源招商型向品牌经营型转变,二是从企业集中型向产业集聚型转变。

 

据了解,以往传统园区在进行招商时,土地、税收等固有资源往往成为吸引企业的关键因素,但在上海建设用地规模接近“天花板”,相比外省市税收上也不占优势的情况下,很难再对企业形成吸引力。因此需要通过提升园区的信息化水平,加强运营和服务,树立品牌,提升智慧园区对于企业的吸引力。此外,传统园区通常并没有产业链概念,土地使用效率也较低,而通过智慧园区的建设,可以有效发挥区域经济优势,实现产业集聚的功能。

 

自2008年上海成为全国两化融合示范区以来,信息化应用有力地推动了智慧园区的建设水平。目前,已形成张江、漕河泾、临港、虹桥、世博等多个具有品牌效应的智慧园区,在增强园区综合服务管理能力、提升产业集聚水平、改善园区投资环境等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建设智慧园区并不是为了智慧而智慧,最重要的目的还是通过园区的信息化建设为园区的转型升级发挥更多的效益。”石伯明说。

 

上海智慧园区的发展特别注重园区运营管理效率提升和产业集群协同创新。比如浦东软件园的“浦软汇智云”,依托园区云平台和资源服务,帮助小微型初创企业无需IT投入,就可以实施创业。自投入运营至今,园区平台注册中小企业用户2000余家,免费试用中小企业客户千余家,平台为1100余家中小企业提供了免费试用和收费的云服务,平台针对300余家中小企业提供的各项收费云服务(ISP网络服务、混合架构云服务、云主机服务、CDN服务、移动办公云服务、桌面云服务、云邮箱、云呼叫中心服务等)的销售收入达到1100余万元。

 

上海市智慧园区发展促进会秘书长李晶在接受《中国电子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正是通过聚焦推进一批智慧招商、智慧物业、产业服务云、分布式能源等信息化应用项目,实现了智慧园区运营管理效率、专业信息服务能力和能源利用水平等方面的显著提升。

 

从1.0向2.0迈进

 

在强调硬件、多功能、重管理、调结构的智慧园区1.0思路基础上,智慧园区2.0更注重发展的软环境。

 

从传统园区到智慧园区的两个转变可以用“四化”来进行概括,即基础设施集约化、园区管理精细化、功能服务专业化、产业发展智慧化。在石伯明看来,这相当于智慧园区的1.0版本,而随着智慧园区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上海的智慧园区建设将朝着2.0版本迈进。

 

石伯明认为,在强调硬件、多功能、重管理、调结构的智慧园区1.0思路的基础上,智慧园区2.0更为注重发展的软环境、绿色安全环保以及融合的理念,强调以人为本,强调园区企业之间、园区与园区之间的融合,强调品牌打造的无形资产吸引力。此外,还要考虑如何以价值链带动产业链,营造创新链,将智慧园区、智慧产业的生态系统建立起来。

 

以漕河泾松江园区为例,在园区建设上,漕河泾松江园区坚持集约化开发理念,在整体规划与设计的基础上,研究产业定位与布局以及建筑规模与业态,尽可能充分利用土地,满足产业发展,注重保护环境,实现园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目前,项目建设基本实现了园区“集要素、整资源、造功能、搭平台”的发展理念,增强了园区的管理与服务水平,为园区入驻企业和员工营造了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氛围的同时,进一步提升了园区的品牌形象。

 

上海市智慧园区发展促进会秘书长李晶在接受《中国电子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智慧园区1.0的基础功能之上,智慧园区2.0更加强调园区产业跟人、环境和城市的和谐发展。据李晶介绍,明年上海市智慧园区发展促进会的工作聚焦于三方面:一是进行智慧园区大数据方面的建设,建立资源库、专家库和案例库。二是进行品牌管理,包括衡量园区管理水平的智慧园区发展指数等指标体系,客观描述智慧园区的服务能力和管理能力。三是平台化工作,在标准规范完善的基础上,按照整合、共享、高效三个目标,实现智慧园区从点变到面上的整体提升。

 

资源整合助力中小园区

 

国有大型企业投资建设的智慧园区通常会更有想法,推进的速度也较快,而中小智慧园区往往吃不到力。

 

从目前上海建设的一线品牌智慧园区看,以国有大型企业投资建设的大型智慧园区居多,中小智慧园区尽管大部分都存在较高的积极性,但发展速度相对较慢,推进进度相对滞后。“国有大型企业投资建设的智慧园区通常会更有想法,推进的速度也较快,而对于中小智慧园区而言往往吃不到力。”李晶这样告诉《中国电子报》记者。

 

李晶认为,助力中小智慧园区发展关键在于通过适当的方式进行资源共享。“我们现在搞工业园,我觉得是平台太多,资源都分散在不同的平台上,而不同的平台在整合上也面临政策、地域分割以及成本上的约束。我认为出路还是在于资源整合。”李晶对《中国电子报》记者表示。

 

在李晶看来,在两化深度融合、打造智慧产业方面,领先的大企业一般只会考虑自身发展的需求,并不愿意开放优质资源,甚至担心影响自身业务发展;而动辄上千万元的应用系统,又不是大量中小企业所能承受的。在这个领域,智慧园区应能有所作为。如能协助企业之间实现资源共享,产业链拉动的力量就能充分体现,园区的发展动力也将更充沛。

 

据李晶介绍,上海市智慧园区发展促进会正在考虑与大型品牌园区探讨资源共享的问题,希望能够借助品牌园区的开放性资源,向中小园区进行辐射延伸。中小园区可以通过付费选择品牌产品,通过借力实现快速规模发展,同时也能够增加品牌园区的收益,实现合作共赢。

 

                           摘自中国电子报

回复
 

你的邮箱地址不会公开。必填字段已标注 (*)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