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络不通,智慧城市顶多算“智能”?
在一份城市样本数为151的《2015年智慧城市发展水平评估报告》中,以满分105分为前提,国内2015年智慧城市的平均得分仅为40.05。刨开时间因素,参差不齐的智慧城市生态现状依然被摆在了台面:创新不足、低效率重复建设、数据信息碎片化等。这迫使行业有必要审视,当前的智慧城市热,最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缺位的顶层设计
一个高屋建瓴式的顶层设计:智慧城市的具体构想、项目的执行和评估标准、子系统的配合执行、各环节的互联互通、交叉信息的处理等——它们才是指导智慧城市落地执行的纲领性文件。
而可以注意到,恰恰这样重要的环节,在风起云涌的智慧城市热潮中,是缺位的。许多所谓的智慧城市规划,是一时的盲目跟风而非深思熟虑的结果。没有磨刀便开始砍柴,最后的处境就是在建设中不停地发现问题、处理问题,再发现问题、再处理问题,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最后导致效率低下,士气大杀;而一些本可预见的情况依旧不能避免,又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另一方面,由于对智慧城市的认知不够,使得众多城市的所谓“智慧”流于各种具体应用,譬如手环公交卡、微信生活、支付宝钱包。这种单纯的硬件投入,使得城市生活的改善仅仅停留于“智能”层面。尽管人们的生活更方便了,但是明明可以进一步的方便——智慧城市的精髓——全面物联、充分整合、协同运作,则无法得到真正的激发。
好消息是,已经有城市意识到了这一问题的严峻。安徽就在经过专家讨论后,决定每年拿出500万来做顶层设计。同时,也有国内优秀智慧城市建设运营商注意到这一问题,通过”城市数据总线”理论体系的实践和完善,积极构建智慧城市顶层设计,并在“智慧北屯”、“智慧宁乡”等项目中落地。
信息孤岛如何解决?
在信息化的今天,数据的社会价值愈发凸显。解决交通拥堵需要车辆和道路数据;提高政务服务水平需要民生反馈数据;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需要医疗和人口数据;一项新政策的实施,甚至需要多行业的数据配合;而这些与市民息息相关的金融、医疗、教育、交通、个人档案、水电煤气等大量行业数据,则被掌握在不同的政府部门、不同行业的企业和平台手里。换句话说,它们呈零散状,各自为政,形成所谓的信息孤岛。
另一方面,这些数据绝大部分被束之高阁,处于被存储状态。如不能被盘活为人所用,与死尸无异。
但这种难题并非不可逾越。此前提出“智慧国家2025”10年计划的新加坡,则做出了很好的示范。日本早稻田大学一项调查指出,“新加坡近98%的公共服务已经同时通过在线方式提供,其中大部分都是民众需要办理的事务。”2015年,新加坡已经通过遍布全国的通讯基础设施和传感器网络完成了连接和实时数据的收集工作,并计划在下一步的工作中,通过实现数据的有效共享和分析,更好地预测民众需求并提供服务。
而在国内,于2014年开始启动的新疆“智慧北屯”项目,同样对各级系统的数据存储、运输、分析与反馈做出了智慧化探索。运营商在“智慧北屯”项目中率先实践的“城市数据总线”,则将建成三网融合、无线宽带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并与运营中心贯穿于各级系统之间,实现数据的共通共融,使城市的政务、旅游、城管、社区等各方面各领域的管理更加智慧化。 (节选)
中国移动科技网 2016.6.29
回复
你的邮箱地址不会公开。必填字段已标注 (*)
您必须登陆后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