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智慧城市群研究与建设评述
国外智慧城市群理论发展
智慧城市群是以智慧城市为基础,它们共同的理论雏形可以认为是从Graham 和Marvin 在其合著的《电信与城市》开始的,在这本书中2 位学者便指出当代( 指20 世纪90 年代) 城市作为信息通信技术网络中心的功能应被更多的重视。Graham 和Marvin 的研究为城市管理者使用信息通信技术进行城市建设提供了思想启示。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着手研究信息通信技术与城市发展、城市规划、城市管理的关系。
智慧城市群构成体系上Giffinger、Fertner 等人认为,智慧型城市包含六大主要维度: 智慧经济、智慧交通、智慧环境、智慧居民、智慧生活及智慧管治。无论是智慧城市还是智慧城市群都需要综合考虑这六大维度维持社会稳定。
为实现智慧城市群的内部协调,Bhumip Khasnabish,Jie Hu,Ghazanfar Ali 认为在现代技术的支撑下必须依靠物联网及互联网的带动,这种合作会更具有效率,3 位作者也对物联网技术下的合作模式进行了探讨。Nam T,Pardo T A 则对一些早期的智慧城市及智慧城市群所运用的技术框架进行了总结,认为智慧型城市的根本要素包括人、机构和技术3 个方面,在技术方面又可以细分为数字城市、智能城市、无线城市、信息城市等。Margarita Angelidou通过区分空间因素对智慧城市的作用,认为不同的发展政策会对智慧城市建设产生不同的影响,城市发展要考虑城市内外的多种因素,在这一环境下所营造的协同模式促进了不同地域城市间的合作,由智慧城市间的合作所形成的区域更加具有活力,是智能化的,也是知识化、创意化的进一步提升。在智慧城市区域性发展趋势的指引下,美国智慧社区论坛( ICF) 在提出对智慧城市建设情况进行评价的指标时,其评价目标已不仅仅局限于单个智慧城市,ICF 认为在宽带经济中,社区的适应性更为重要,多个城市所形成的智慧社区同样需要被重视。由以上对智慧城市研究可以看出,国外对于智慧城市群的研究主要认为智慧城市的发展更加倾向于区域合作,通过区域合作实现内部科学发展,并创造包括智慧城市、创意城市的多种现代城市发展形态,基于智慧城市和数字城市已有的理论研究,更好认识城市间区域合作。
国外智慧城市群合作模式
新加坡全国智慧化、日本城市间智慧能源合作、欧盟国家合作式智慧城市群、美国智慧大都市、韩国城市间智慧产业集群
国内智慧城市群研究及实践动态
“智慧城市群”的理念已在中国被广泛认可,但国内关于“智慧城市群”的理论研究却极其滞后,虽然,国内关于“智慧城市”建设的研究成果日渐增多,但还没有系统性研究“智慧城市群”建设的公开文献。
国内智慧城市群理论体系研究现状
我国学者对智慧城市及智慧城市群的理论体系研究更多的从其技术运用出发,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编写的《智慧城市辞典》和《智慧城市论丛》是国内较早的介绍国内外智慧城市建设实践情况以及相关先进技术的文献。
在标准体系方面,2013 年,中国软件测评中心发布的《智慧城市评估指标体系研究报告》中将智慧城市的评估指标体系分为智慧准备评估指标、智慧管理评估指标、智慧服务评估指标等3种。张永刚,岳高峰将评估指标体系分为总体标准、基础设施、建设与宜居、管理与服务、产业与经济、安全与运维等6 个标准子体系,涵盖18 个技术领域的专业标准。基于智慧城市评价体系的理论研究,陈雁云又针对上海智慧城市的指标体系认为中三角智慧城市群的指标体系应在此基础上加入一个一级评价指标——跨市智慧平台及协调机制建设。智慧城市群的建设得到认可是在2014 年,由新华网联合工信部电子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共同编制的《中国国际智慧城市发展蓝皮书》中才重点提到了: 苏南智慧城市群,关中智慧城市群,珠三角智慧城市群……,书中认为突破城市行政边界,区域化建设逐渐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一个新亮点。
我国先行的智慧城市群建设现状
虽然我国智慧城市群的理论研究到现在还没有较为成熟的体系,但各地对智慧城市群的热情不减,也深刻认识到建设智慧城市群对发展区域经济,提升自身实力价值的重要性。众多文献显示多个地区已经开始规划或正筹建各具特色的智慧城市群,从已有政府工作报告及城市发展规划中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种具有代表性的智慧城市建设模式:
赣鄂湘皖智慧城市群智慧旅游模式、长三角地区信息网络提升战略、苏南地区多网互联模式、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产业辐射式模式、山东省智慧公共服务模式。
建议
深入对智慧城市群的理论研究、升级基础设施信息化水平和互联性,扩大社会信息化的福利辐射效应、设计规划要强调不同成员的实际需要,合理划分市场与政府职能发挥、以政策法规、信息技术、智慧产业为三点支撑,保障智慧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
转自工业技术经济
回复
你的邮箱地址不会公开。必填字段已标注 (*)
您必须登陆后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