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这里:

临港集团: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创中心的主体承载区

上海临港经济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下简称“临港集团”)是上海市国资委下属唯一一家以产业园区投资、开发与经营和园区相关配套服务为主业的大型国有企业。临港集团旗下拥有临港、漕河泾、新业坊三大品牌,是上海临港(600848.SH)的控股股东,她因港而生,因港而兴。2003年,伴随浦东国际航空港和洋山深水港的开发建设,上海市委、市政府作出开发建设临港的重要战略决策。当年秋天,临港集团作为临港产业区的开发主体成立,时任漕河泾开发区一把手的刘家平被任命为公司掌舵人。

作为临港开发的拓荒者和主力军,临港集团平地兴产、滩涂造城,将东海之滨低洼的盐碱地开发建设成为产业项目集聚、功能配套完善、生产生态生活融合发展的国家级高端装备产业示范区。

如今,临港集团在上海拥有一、二级开发园区16个,在江苏大丰、盐城、浙江海宁、贵州遵义等地共建拓展园区4个;同时,在美国旧金山、芬兰赫尔辛基、瑞典斯德哥尔摩还设立临港海外创新中心,迈出国际化发展的步伐。截至2017年底,临港集团下属园区入驻企业超过8300家,其中央企34家、世界500强企业157家,入驻企业总产值超过7400亿元,实现属地税收375亿元,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实现工业强基的强大动力。在2017火花S-Park中国产业地产30强榜单中,临港集团荣登榜首,成为全国产业园区开发领域的一面旗帜。

临港产业区: 一张蓝图干到底,努力打造“上海制造”

临港产业区是临港集团的核心园区,位于上海东南角,规划面积近247平方公里,包括临港重装备产业区、临港奉贤园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洋山保税港区陆域)、临港现代物流中心、临港创新创业带、临港四大产业社区、主产业区及综合园区。用临港集团总裁袁国华的话来说,“面积相当于半个新加坡”。

地处长江口和杭州湾交汇处的临港产业区,毗邻浦东航空港、背靠洋山深水港,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是目前世界上少有的集航空、海运、铁路、高速公路、内河运输、轨道交通等六种交通功能于一体的区域。

从2003年至今,临港产业区的开发体现了“一张蓝图干到底”的发展模式。从开发建设之初,临港集团就坚持“体现国家战略、体现上海优势、体现国际竞争力”的战略导向,坚持高端产业定位,坚持“联合大集团、引进大项目、建设大基地”的招商策略,引进了包括C919发动机项目、中国中车、中科院高效低碳燃气轮机项目、中国电子旗下华大半导体项目、上海电气、上海汽车、中船三井、三一重工、外高桥海工、卡特彼勒、奔驰再制造、新晟半导体、昌强重工、延锋百利得等重大项目和行业标杆企业;产业区形成了国家新能源装备、船舶关键件、海洋工程、汽车整车及零部件、大型物流及工程机械、民用航空设备及关键零部件六大产业制造基地,正在汇聚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

临港产业区坚持高品质建筑成就高品质产业,产业区的标准厂房均由世界一流建筑设计公司德国GMP公司精心打造,特色鲜明的“条形码”标准厂房,酷似“Rimowa”旅行箱的临港智造园,与东海沿岸蔚为壮观的百年防洪大堤、万吨级口岸码头上海南港,以及海平面上缓缓转动的风电叶片,连成一道靓丽的产业风景线。

2015年,临港产业区被确立为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承载区。在2016年十届市委十二次全会上,更升级成为唯一的主体承载区。2017年,临港产业区工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成为上海实现工业强基、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面向未来,临港产业区正加快推进科创中心主体承载区建设,致力于打造国际智能制造中心和“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努力打响“临港制造”品牌,展现上海制造整体形象,引领上海制造实现新的崛起。

漕河泾开发区:全国开发区的“领头羊”

从发展历程而言,临港集团起始于漕河泾。设立于1984年的漕河泾开发区是临港集团的另一大核心园区,作为全国首批14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之一,它见证了上海产业发展变迁的历史,“漕河泾”成为全国开发区首屈一指的品牌,并成为上海市首个以开发区注册申请的著名商标。

经过34年滚动发展,漕河泾开发区形成了以电子信息为支柱产业,以新材料、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环保新能源和汽车研发配套为重点产业,以现代服务业为支撑产业的“一五一”产业集群体系,正大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区内汇聚中外高科技企业3400多家,其中外商投资企业500多家,80多家世界500强跨国公司在区内设立130多家高科技企业,区内各类上市(挂牌)企业共110多家。2015年,漕河泾开发区被列入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重要承载区,定位为建设“科技服务示范区”,以此为契机,加快推进从“科技漕河泾到科创漕河泾”的转型升级新征程。

漕河泾创业中心,是漕河泾开发区为创业者提供扶持与服务的专业机构,该中心连续11年被国家和上海评为“优秀孵化器”,荣获“亚洲最佳孵化器”称号。从创业中心孵化器里走出新涛、澜起、利策、艾为、未来伙伴、富瀚微电子、科梁信息等21家科技“小巨人”,这里培育并入选中央“千人计划”16人,上海市千人计划8人,23家企业成为上市挂牌企业。目前,开发区已形成拥有41家中外孵化器及众创空间的孵化服务体系,各类创新空间载体面积达到56.9万平方米,占开发区总建筑面积12%,区内拥有重点实验室5个,企业技术中心41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9家,院士工作站7个,累计孵化企业3000多家,创新载体和创新平台集聚效应已然形成。

作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上海知识产权交易中心、上海商标审查协作中心都设立在漕河泾开发区,这里成为上海知识产权服务链最完备的区域。区内企业累计申请专利29274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16265件,每万人拥有发明专利数为273.7件,比肩国外科技创新发达地区。2016年,开发区推动国家和地方产业化项目331项,获得2项国家科学技术奖,成为上海市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高地。

经过多轮产业的转型升级,漕河泾开发区已经发展成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发展速度较快、技术含量较高、经济效益较好的开发区之一。2017年,开发区已建成土地面积的地均销售收入为274.1亿元/平方公里,以上海市2.25‰的土地面积,创造了全市3.6%的GDP和4.2%的第三产业增加值,成为全国开发区的“领头羊”。

临港松江科技城:上海发展速度最快的园区

临港集团下属的临港松江科技城,几乎是上海发展速度最快的园区。根据上海市开发区评价结果,该园区发展速度指标在全市产业区中连续三年蝉联第一,2017年园区地均税收达25亿元/平方公里(170万元/亩),在全市产业园区中名列前茅。这份成绩背后的推动力,正是“区区合作,品牌联动”合作机制。这个想法最早由上海前市委韩正提出,而临港松江科技城正是这种合作机制的成功样板。

早在1995年,漕河泾与松江区合作开发民益路精品科技园,迈出品牌输出的第一步。2007年,松江区新桥镇主动找到临港集团,希望合作开发镇里的产业园区。后来,新桥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临港集团共同出资设立漕河泾松江园区,成为临港松江科技城的前身,实现了国有资产与镇级集体资产的完美联姻。临港集团全权负责开发运营,把园区交给懂市场的行家,这在当时是一个创举,并成为上海市首个“区区合作,品牌联动”示范基地。2015年11月18日,随着“上海临港”成功登陆沪市主板,临港松江科技城被纳入上市板块,新桥镇集体资产持有股本5435.95万股,按市值达到11亿元左右,是当初出资额4000万元的20多倍。

目前,临港松江科技城开发范围已覆盖至新桥、九亭、中山、佘山、洞泾等松江区主要街镇,形成了多点布局、多元发力、多方联动的空间格局;开发区导入新兴产业领域企业1200余家,入驻企业累计实现营业收入近千亿元,并保持着高速增长态势。

临港松江科技城在发展自身的同时,有力带动了区域经济增长,有效推进了城乡一体化发展。运用公司化治理的手段,不仅实现了国有资产保值,还通过园区、当地政府和农民三者之间的股权合作,实现了三者之间利益的统一。据临港集团董事长刘家平说:“原来开发区征地,虽然给了补偿,但也出现了不少失地农民。现在让农民以土地作价入股开发公司,就使得他们和开发区坐在一条船上,共同谋发展。对开发公司来说,原来要10亿元才能办的事,现在5亿元就够了,负债压力大大减轻,实现了多方合作共赢。”

产业发展的推动者,城市更新的建设者

从2003年成立至今,临港集团从初创期进入全面发展期,在漕河泾、临港两大核心园区之外,形成了多点分布的战略空间布局,产业园区及物业遍布上海15个行政区、37个街镇,为本市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十三五”时期,全球产业进入科技驱动、创新引领的新时代,上海正在着力推进自贸试验区和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两大国家战略,迈向卓越的全球城市。临港集团旗下的临港产业区成为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主体承载区、漕河泾开发区成为重要承载区,洋山自贸区则是上海自由贸易港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面对新时代、新常态、新趋势,临港集团提出“产业转型、园区转型、集团转型”的发展思路,把不断提升集团“主业、核心技术与品牌”作为集团发展战略。

发展空间是园区开发的生命线。2013年以来,响应“一带一路”倡议,临港海外创新中心持续落地,拉开了临港集团全球化布局、国际化发展的帷幕。2015年,在漕河泾、临港两大上海知名品牌的基础上,临港集团创新推出“新业坊”品牌,将园区开发载体从市郊工业园区拓展到城市更新领域,将临港集团的发展使命从“产业发展的推动者”拓展为“产业发展的推动者、城市更新的建设者”,通过推进城市更新项目,为老厂房、老建筑等存量资源导入创新创业元素,打造“产业新高地、园区新典范、城市新地标”。

随着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深入推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考量依据;随着万科等知名商业地产企业进入产业地产领域,行业竞争日益激烈。作为上海市国资委下属唯一以园区开发和配套为主业的功能类企业,临港集团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临港集团董事长刘家平提出:“品牌形象就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临港集团的核心竞争力就是推进“产城融合、产金融合、产学研融合”,走“专业化、市场化、品牌化、国际化”发展道路。

为实现品牌升级目标,临港集团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园区转型、集团转型”的步伐。在产业转型上,坚持高端产业定位,明确了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航空航天、智能制造装备、新能源与智能汽车、生物医药健康、高端能源装备、跨境电商和现代物流仓储、高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服务型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四新”经济等面向未来的“10+X”产业集群。在园区转型上,通过园区开发平台的有效运作,实现产业资源的有效导入、土地资源的高效配置、政策资源的有效落地,提升单位土地产出效益,增强产业竞争能力和城市功能,以卓越科创园区建设支撑上海卓越全球城市建设,打造可阅读的建筑、适合漫步的街区、有温度有活力的卓越科创园区。在集团转型上,抓住重点、打通制约关系企业全局长远发展的瓶颈问题,着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基于园区开发项目投资量大、投资周期长的特点,集团积极推进投融资体制创新,破解企业资本结构单一、投融资渠道单一、所有制结构单一的难题,建立多渠道融资、制度化投资的投融资机制。2015年,上海临港(SH:600848)成功借壳上市,园区经营性资产走向证券化道路。临港集团发起设立国内首个100亿级园区开发基金,并与社会资本联合设立产业基金、并购基金,开启了功能类园区企业利用社会资本的新路径。

2017年,集团资产负债率从90%以上降低到66%,全年收入现金流超过100亿元,实现盈利18亿元,成为上海国资系统的后起之秀。

 “园区包裹着一颗有温度的心”

临港集团历经漕河泾地区34年、品牌园区拓展23年、临港地区15年的开发建设,开发了上海最早的园区——漕河泾开发区,最大的园区——临港产业区,发展最快的园区——临港松江园区,与国际最接轨的园区——洋山自贸区,可谓见证了上海产业发展与园区转型升级的全过程。

临港集团董事长刘家平说:“园区是一个城市经济活动最活跃的地方,是产业最为集聚的地方。园区要拉动经济,贡献税收,富裕百姓,让城市更有实力。但同时,园区不仅仅是这些,水泥森林的外表下,应该包裹着一颗有温度的心。”

在刘家平的理念中,每一个园区都应该与城市融为一体,增加城市品味,让城市变得更有魅力;应该把人放在第一位,满足人的需求,尊重人的感受,让紧张工作的人感到舒适;应该促进创新创造,增加思想碰撞和交流的机会,让人类创造性思想在这里生长,创造性活动在这里涌动。园区是社区,也是家园,让人找到归属感,激发人昂扬向上的力量。园区,让城市变得更有魅力、更有活力。

临港集团总裁袁国华31岁投身漕河泾开发,37岁拓荒临港开发。对于临港集团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他如数家珍,自豪之情溢于言表:“在上海城市创新的版图上,临港集团负责开发的临港、漕河泾地区,作为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主体承载区、重要承载区,被写入全市‘十三五’规划。面向未来,集团将高举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这面大旗,坚持产城融合、产金融合、产学研融合的发展思路,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园区转型升级、集团转型升级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专业化、市场化、品牌化、国际化发展道路,不断增强企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和竞争活力,不断提升园区产城融合水平和综合配套能力,以卓越科创园区建设助力上海卓越全球城市建设,努力建设更美丽的城市、更美好的生活。”

“一张蓝图干到底,咬定青山不放松”,这是临港集团所秉承的“愚公精神”。在这种精神的鼓舞下,每一个临港人既有“敢于担当,勇于任事”的胆魄,又有“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情怀。多年来,同舟共济的临港人坚定不移地践行着“产业发展的推动者、城市更新的建设者”的使命,也为打造“上海服务”“上海制造”“上海购物”“上海文化”四个品牌做出了积极而响亮的回应。

回复
 

你的邮箱地址不会公开。必填字段已标注 (*)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