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这里:

大数据十项标准将出台 或告别跃进式发展

在业界构想中的完整大数据生态链里,不同人的分类不同,大数据企业的类型也很多。其中必须要提的,就是大数据产业最基础的工作——数据源。一些数据源企业和数据存储系统企业,都已在市场上占据了一席之地。

目前,由于数据流通尚未形成规模,国内数据源区块中的平台比例较为明显。作为当下仅有的几家号称专门从事数据源业务的公司之一,数据堂搜集线下数据,开展线上业务的市场定位和数据众包、采集加工流通三位一体的“数据银行”的业务模式较有代表性。

然而,由于行业规则和行业标准缺失、数据的权属不明,当下大量的数据交易是不规范且有争议的。数据交易的前提是产权要清晰,尤其是个人在线活动产生的数据,其产权到底属于个人还是企业,对于整个产业的发展和数据资源的配置都有很大影响。

数据源企业的发展必然伴随着数据交易,不规范交易、个人隐私界定模糊和数据产权划分不清晰带来的安全担忧,是造成国内专门从事数据源工作的企业数量稀缺的重要原因。

与数据源区块不同,在大数据存储区块,核心技术的缺失成为了最大的问题。国内的数据储存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很少,特别在硬件上的技术落后国外更多。

随着近年来硬件开源的兴起,国内在数据存储领域实现自主可控的速度有望加快。

另外,国内大数据标准化进程也在逐步推进中,困扰大数据行业的瓶颈或将迎来部分解决。

国家标准委正在着手制定首批共十项大数据标准,分别是大数据术语、大数据技术参考模型、数据交易平台交易数据描述、数据交易服务平台通用功能要求、数据能力成熟度评价模型、多媒体数据语义描述要求、科学数据引用、数据溯源描述模型、数据质量评价指标和通用数据导入接口规范。

其中前四项处在征求意见稿状态,中间四项已完成草案,最后两项还在草案大纲阶段。另外,大数据标准体系框架也已在征求意见稿阶段。

随着政策顶层设计的越发清晰和行业标准的逐渐形成,对于大数据企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各方也有了不同的判断。

一些大数据商人认为,长远看单纯从事数据生态某一环节的企业,都存在重大转型压力,特别是底层的数据搜集和挖掘企业,针对不同行业领域的大数据企业将会整合该领域的数据收集、储存和分析业务。

而另一些大数据交易平台的支持者则认为,大数据行业未来会围绕大数据交易平台,形成纵向细分的垂直行业生态,以及横向产业链精细化分工的网格状发展态势与布局。

根据2014年的Gartner新兴技术曲线显示,大数据已经从炒作高峰,进入5到10年的稳步发展期,2015年大数据已经成为主流技术。                              (节选)

 

21世纪经济报道 2015.9.6

 

 

 

 

回复
 

你的邮箱地址不会公开。必填字段已标注 (*)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