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这里:

走向分布式、自组织的智慧城市

中国正在进入一个城市的时代,城市需要变革转型。十三五期间,城市社会管理形势将发生很大转变,社会分布式治理能力和自组织式治理能力将成为智慧城市社会管理建设的重点,十三五智慧城市建设需要各城市依据自身的功能定位去开展建设,要适应社会管理从集中管控向分布式社会治理的趋势转变,努力摆脱传统旧模式的束缚,重建城市的微循环。从而解决存在的城市病问题,为城市的健康发展创造更多创业、创新的新机遇。

如何促进分布式、自组织的智慧城市建设,实现重建城市的微循环,国务院参事、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长、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副部长仇保兴博士,谈了他的看法。

转型的条件是什么呢?

因为我们转型的条件,城市的框架基本已经形成,城市的边界现在已经在划定,城市的扩大化也在逐渐终止。这个时候我们应该想到,大拆大建、狂飙式的发展要停止了,应该转向城市内涵的提升,人居环境的改善,绿色的发展。

这其中包含大量的机会。从工业文明转向生态文明,就要把集中式的处理方式转向分散的、有机的处理方式;把传统的大型设施转化为小型设施。小的就是美的,小的就是分布式的;把单个、单向的处理方式变成循环、反复的处理方式;把“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规划建设模式结合在一起。因为只有分散的、分布式的、自组织的,自下往上的才是有生命力的,才能进入微循环。

但是我们转型难度非常大。因为我们的固有思路,比如非常崇拜美国的郊区化,崇拜大型的、古怪的建筑,其实这也是工业文明带来的。我们还非常崇拜大规模的生产,只生产一种产品,这也是多样化时代,绿色化、小型化的障碍。所有这些东西都是成为我们的障碍,但是这些障碍是非常顽固的,而且是为许多利益集团所吹捧。

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创业需要什么样的定位?

这时候就定位在重建、找回城市的微循环。

1微降解

2微净化

3微能源

4微渗透

5微更新

6微交通

7微绿地

8微农场

9微调控

我们的绿色发展尽管阻力很大,但是前途是非常光明的。我们首先要摒弃工业文明时代带来的那些巨大的成功,把那些集中、大型的看成是灰色的,看成是不节能减排的,看成是脆弱的,要变成分散的、循环的、分布式的、无中心的,通过互联网进行调控。使每一个微循环,每一个微渗透,每一个微交通,每一个微绿地都能成为互联网的一个功能节点。

转自CSUS智慧城市领航

回复
 

你的邮箱地址不会公开。必填字段已标注 (*)

回到顶部